监护仪报警,你会对症处理吗?
2023-10-20 10:32:06


  心电监护仪在临床应用很广泛,要求使用过程中报警处于开放状态。但查房时总会发现有些监护仪的报警设置关闭,有部分护士并不知道与医师沟通后将报警参数调节在安全范围内。

  问题 1:报警设置为何要打开?

  监护仪报警是患者安全护理的一个重要部分。合理的监护报警设置能通过预设报警的安全范围,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危及生命的事件,它能及时反映患者在心率、呼吸、血压、脉搏、心电波形中存在的问题。

  问题 2:监护仪报警分几种?

  说明书上关于监护仪的报警分类比较复杂。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:

  1. 一级报警(红色):如病情变化,立即处理。

  2. 二级报警(黄色):相对可暂缓处理。

  3. 技术报警:检查各参数设置是否合理。

  问题 3:报警参数的设置有哪些要求?

  极限报警产生的机制是对参数设置报警极限,当监测值达到设置极限或超过极限一定时间就会报警。

  监护仪报警设定的原则包括:

  1. 心率在自身心率上下的 30%。

  2. 血压根据医嘱要求、病人的病情及基础血压设置。

  3. 氧饱和度根据病情(COPD 病人、ARDS 病人及一般肺部感染的病人)设置。

  4. 报警音量的设置必须保证护士在工作范围之内能够听到。

  5. 报警范围应根据情况随时调整,至少每班检查一次设置是否合理。

  问题 5:常见报警原因有哪些?

  1. 心电监护仪使用不当,如以下这些情况:

  记录仪无打印纸、记录仪窗门未关、电池电量不足;导联脱落或无导联,电极片脱落或不粘连;血压袖带松解、漏气、袖带充气延时、管道折叠;氧饱和度探头脱落、接触不良、指端血运不良等;

  2. 患者自行拔除监护设施

  3. 测量值高于或低于报警限

  问题 6:如何减少无意义或错误报警?

  1、每天更换电极片

  有学者指出,每天更换电极片,可以减少46%的报警。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,给患者贴电极片的时候,我们也没有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处理,通常我们有时候也是在患者告知电极片脱落的时候才去更换。因此,将每天更换电极片列入到我们的管理工作中,也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
  2、报警极限合理设置

  临床上,监护仪的报警极限,既不能够设置得太宽,也不能设置得太窄,而且,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目前国际上对于报警极限的设置,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。将心率的报警极限从120次/min调整到130次/min后,报警减少了50%。

  我们也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,进行不同的处理,提高监护仪报警的有效性!

  3、完善制度,重视员工培训

  根据现在医院监护报警存在的问题,对监护仪的监管制度进行适当地修改,并且公开执行,而且必要的时候进行不定期的检查,也是十分有必要的[6]。

  同时,医院的管理者也应该重视对于员工监护仪报警“知信行”方面的培训,实时了解国外的监护仪使用的状态,将监护仪报警和制度的学习纳入到岗前培训中,重视对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,比如:如何设置报警值,误报警的识别和处理等等。


相关推荐
友情链接: 青之也 血氧仪 移动端APP下载1 移动端APP下载2 PC端应用程序下载